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左 惟
[摘 要]教育评价体现办学的价值导向,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要准确把握我国大学内部评价机制的中国特色内涵要求,正确处理好本与末、量与质、内与外、一与多、的与矢五对关系,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以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领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校;评价;改革;立德树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师生成长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评价导向决定高校办学的站位和战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我国大学内部评价机制的中国特色内涵要求,理清评价改革思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中国特色视域下的大学内部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除具有大学的一般职能外,还发挥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我国根本政体国体的重要作用,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任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神圣使命,履行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荣职责。可以说,这些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我国大学应当始终不渝坚持、追求的政治高线,也是必须牢牢守住的政治底线。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大学内外部评价体系、机制除了具有大学的通常特点外,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大学内部评价机制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政治性、国家性、道德性、人文性。
首先,我国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这是中国大学的政治属性。这个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大学的内外部评价机制的政治性。从大学内部来说,大学对于校内各级组织、机构、教师、干部、学生、职工的考核评价,必然并且首先考量其政治素质、政治表现、政治能力。对于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表现突出的,会有激励性、奖励性政策。应当说,这对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大学还有鲜明的国家属性。中国的大学首先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这一点至为重要和必要。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坚持四为方针,解决好我国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在内部评价机制上,大学必须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服务国家(包括地区、行业)战略需求作为重要标准,而且要日益强化这个鲜明导向。
再次,立德树人是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也必须是重要的道德高地。这个德既包括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还包括正确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操和良好的政治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大学及其从业人员、学生需要牢固树立的德。在内部评价体系建设中,我国大学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思政考评体系、师德师风与教师思政考评体系、思政教育教学考评体系、组织人事与纪检监察工作体系等,较好地保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落实。
最后,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教育评价的对象也是人,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我国大学内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人、鼓舞人、团结人、发展人,因此评价机制及其具体制度的人文性特征也更加鲜明。无论是制度设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还是具体的评价方法和内容,都比较好地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师生为本、助力师生成长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我国大学作为组织应有的情感和温度。
紧紧把握大学内部评价破四唯问题,正确处理评价改革中的五对关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为高校深化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建立新的科学评价标准,持续深化高校评价方式改革,需正确处理以下五对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把握高校评价价值导向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以评价方式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更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育人,坚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正确的评价导向,引领广大教师回归人才培养主责主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坚持不懈把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立德树人资源。以正确的评价导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大志向、习得真本领、做得大学问,真正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有志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时代新人。
二要正确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强化学术研究的质量和育人根本成效。要建立完善学术代表作制度等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从单一的以论文数量、载体级别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到将论文作为多元评价标准之一;从平面地看论文数量,到立体地既看数量、又看质量、更看实际价值;从短期地看热点论文,到长期地看论文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从对学生的单一的重智育轻其他四育,到尊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之上,建构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技能掌握、创新能力培养等在内的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要正确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强化高校的内部评价的主体地位和评价自信。高校要立定脚跟,坚定正确办学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评价体系,牢固树立办学主体的评价自信,实现以内为主,内外兼顾的评价格局,强化高校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术责任。要切实解决学生培养评价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质量控制,确保人才培养和评价经得起检验。要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内部评价生态,争取政府、社会、媒体的支持,倡导正确的学术观、人才观,为科学的内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四要正确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推动评价标准一元单维向多元全面转变。唯是四唯的症结所在,破四唯就是要破除唯一性,走向多元化,是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从短期到长远的质的变化。既重视论文又不唯论文,以破唯论文为基础,将高质量发明专利、工程技术创新、政策咨询建议等纳入高校评价系统。以破唯分数为基础,推动对学生评价向既注重知识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转变,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转变,以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改革。
五要正确处理好的与矢的关系,深化评价方法手段改革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完善支撑评价的现代信息化系统,对学术和教育教学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全景式的考查,努力做到既能评价外显的知识、能力,又能评价内隐的内在素养;既能从结果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又能从过程角度进行质量评价;既能从单向度的考试测验角度进行评价,又能从多向度的综合素质评价角度进行评价,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从散点式的绩效与成绩记录转向全景式的数据采集。以评价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为评价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深化内部评价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东南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顶层设计,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立德树人机制改革为抓手,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大学内部评价机制的内涵要求,明确科学的评价导向,破除功利化、短视化倾向,着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大力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全面破除四唯倾向,形成多元化学术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教师评价改革贯穿教师的引进与培育、考评与激励、聘用与薪酬等各环节,引导教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一是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突出贡献导向和服务国家导向,更加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的质量和原创价值。全面准确地评价人才成果的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科技创新问题等服务国家战略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给予系列政策倾斜。
二是强化同行评议。在职称评聘、人才选拔等各类评审中,不断强化同行评议的权重,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建立专家信用体系,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共同体评价文化。
三是回归育人根本。在人才评聘中,强化授课课时和开设学术讲座等教学要求,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长期深耕于教学一线、育人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专项奖励、认可和政策倾斜。在绩效综合考评中,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相关指标的权重。
四是分类评价。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根据不同学科特色与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教师特点,采用业绩水平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五是科学评价。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目标,根据立德树人成效、学术成果多样性及其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多元化特征,制定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多维立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2.大力深化立德树人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五育并举的评价导向,强化立德树人成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系列制度办法,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劳动意识和技能。
以德育为先,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持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十大育人体系计划;深入实施思政课质量创优工程行动计划,深化思政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全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引领,重塑就业导向;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明确弘扬主旋律,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氛围,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以体育强体魄,一方面,实施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体系,强化群众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一方面,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积极推进在各类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以美育塑心灵,构建高质量美育课程教育、高峰艺术审美体验和高品位艺术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需必修的美育类通选课模块,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美育元素,使其基因式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终身艺术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
以劳育合知行,将劳动教育作为专设模块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相关必修课,以专业实践为依托,开展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课程与活动,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特色项目为载体,打造师生喜爱、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平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强化公益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评价。以重德育、重实践为核心理念,整合优化培养方案中现有的课外研学社会实践等环节,将美育、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充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思行合一的过程性考核与多元化评价方式。加大开放性测试力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评价,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将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等环节;完善学生行为规范综合考评体系,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估。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化平台,规范、科学、实时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重点突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志愿服务时长、创新创业教育、党团活动参与情况等方面的规范记录和科学评价。同时,加强教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综合评价,将院(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纳入院(系)年终绩效考核,将美育、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计算。
作者左惟: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2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声明:教育部评估中心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喜欢本文,请点这里